发育指标对照

脑瘫儿童早期诊断的依据

发布时间: 2019-08-22 18:12   2247 次浏览

脑瘫早期诊断的依据是什么?

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,一般都存在以下4种异常:①运动发育落后:②肌张力及姿势异常;③自主运动减少;④反射异常。这4种异常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有所不同。

(1) 新生儿期:一般脑瘫在新生儿期很难作出诊断,只有严重的痉挛型在新生儿期可以作出诊断,表现为伸肌张力增高(正常新生儿屈肌占优势),仰卧位时双下肢伸直,外展困难,有时呈角弓反张姿势,肘屈曲,两手紧紧握拳。但大多数痉挛性脑瘫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张力低下,活动减少。这一时期如有以下症状应引起警惕,如吸吮困难、觅食反应差、过于安静或特别易激惹、不停地啼哭等。


(2)6个月以内的婴儿:这时期的脑瘫儿童从肌张力低下阶段进入肌张力增高(正常小儿随月龄增加,屈肌张力由较高逐渐转为正常),可通过检查各关节的活动范围了解肌张力,下肢可检查内收肌角、胭窝角、足背屈角及足跟触耳试验。了解上肢肌张力可检查围巾征。还可根据小儿在空间的姿势判断肌张力,托起呈俯卧悬空位,正常2~3个月的小儿能抬头,而痉挛型脑瘫儿童则因颈部肌肉张力低下,头下垂。扶腋下呈直立位时,正常小儿下肢呈屈曲状,而肌张力高的儿童则表现下肢伸直、内收,呈剪刀状。


正常小儿3~5个月时躺在床上常常会将两手举到眼前,反复玩弄双手,脑瘫儿童在这个年龄段无此动作。如果两手紧握成拳(拇指紧握于手掌中)属异常,如一只手能张开,而另一只手紧握,则紧握的一侧不正常。正常3个月小儿俯卧时能抬头,脑瘫儿童抬头困难。正常儿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,脑瘫儿童不能。


这个年龄段的婴儿检查原始反射有很重要的价值,脑瘫儿童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迟消失。特别要注意下面3种反射:①紧张性迷路反射:俯卧位时表现为全身屈肌张力增高,脑瘫儿童表现为屈髋、屈膝、下肢不能伸直,臀部高高抬起,两肘屈曲、两手握拳。仰卧位时则表现为伸肌张力增高。此反射在正常新生儿期虽有所表现,但脑瘫4~5个月时仍不消失,而且比新生儿期表现更为突出。②不对称的颈肢反射:仰卧位头转向一侧时,面部一侧的肢体伸直,枕部一侧的肢体屈曲。正常小儿4~5个月时此反射消失,而脑瘫儿童则迟迟不消失,以致影响儿童翻身。③被动的支持反射:正常的新生儿,使其足底接触较硬的桌面并将重心移向此足时,可引起该侧下肢伸直。正常情况下此反射2~3个月时消失,而脑瘫儿童往往很难消失。如Moro反射在生后3个月以内。不出现或6个月后仍不消失均属异常,握持反射继续存在也属异常。


此年龄阶段的脑瘫常表现为过度激惹,持续哭叫,入睡困难,对突然出现的音响或体位改变常表现为惊吓状。家长给儿童穿衣困难,很难将其手臂插入袖中,换尿布时难于把大腿外展,洗澡时不易将拳头掰开,当下肢刚触及浴盆边缘或水时,全身立即成僵硬角弓反张姿势。

保护性反射不出现:正常小儿1个月当扶成直立位时能竖头,4个月小儿直立位时若向左右倾斜躯体时能调整头部,使其尽量保持正中位。4-5个月坐位或扶成直立时,若躯体向一侧倾倒,上肢能伸出做保护状。脑瘫儿童在此年龄段则不出现上述反射。


(3)6个月~1岁:除极轻的脑瘫儿童外,几乎所有的脑瘫在此年龄段应做出诊断。正常儿6~8个月能两腿伸直独坐,而痉挛型脑瘫儿童因肌张力增高不能两腿伸直成坐位,***是扶成坐位,松手后随即向后倒下,从坐位拉双手成直立位时膝关节不弯曲,两下肢僵直、双足尖着地。7~8个月以后还不会爬也是脑瘫儿童常见症状,正常情况下爬时应双上肢交替向前移动,双下肢也交替地伸屈,如果爬时只是上肢活动,下肢没有伸屈运动,像跳兔那样则常是下肢瘫的表现。如果经常用一只手(即使是右手)去拿东西常是偏瘫的表现。还可做蒙脸试验,在小儿仰卧位时,用一条手帕蒙在其面部,正常儿会很快用手将手帕扯掉,按住其一只手则会用另一只手去拉扯,分别试验两只手,不会拉手帕的一侧属异常。8~9个月正常儿出现降落伞反射,脑瘫儿童在此年龄段不出现此保护性反射。


手足徐动型及共济失调型脑瘫在1岁以内往往不表现肌张力增高,常常安静地躺着,几乎没有自主运动,当抱起时能控制头成直立的姿势,坐位时下肢屈曲,髋关节外展,踝过度背屈,常被认为是肌张力低下。肌张力低下的表现逐渐转变为齿轮状肌张力增高,随着年龄增长,在自主活动时表现为异常动作增多,例如取物时,很难直接抓住想要取的东西,上肢挥动难于接近物体,精神紧张时更明显。

手足徐动型早期婴儿面部可出现怪样表情,或吃奶时找不准乳头,表现为吸吮、咀嚼困难,经常张嘴,伸舌,构音困难等,但在1岁以内要想明确诊断为于足徐动型脑瘫有一定困难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0-3岁儿童精细运动发展进程